56个民族介绍---13瑶族


一、概况:

   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、湖南、云南、广东、贵州、江西等省区,此外,勐腊、景东、江城等地也有少量分布。

   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,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。由于语言支系复杂,各地语言差别较大,瑶族地区通用汉文或壮文,没有本民族文字。云南的不少瑶族不仅会说本民族的语言,还兼操汉语、壮语和苗语。

    历史上,瑶族和苗族有密切的亲属关系,同源于秦汉时的“武陵蛮”部落。大约在隋代,居于现在湖南、湖北一带的瑶族和苗族已分化成两个族群。

    瑶族与秦汉时期的“荆蛮”、长沙武陵蛮等在族源上有渊源关系。

    瑶族的宗教信仰因地而异,有自然崇拜、祖先崇拜,也有图腾崇拜;还有些地区信仰巫术和道教。

    瑶族房屋建筑风格多样,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木楼。木楼依山傍水,前低后高,坐落的方向不限。木楼一般分为三层:吊楼下为第一层,用于圈养家畜;第二层住人;第三层储存粮食和物品。木楼的建造无须一根铁钉,却十分坚固。室内阳光充足,空气流通,十分舒适。

二、服饰:

    瑶族服装常饰以五色丝线的绣花,古有“瑶好五色衣裳之称。瑶族妇女的头饰最为讲究,其中有龙盘,形,是把十多米长的绣花巾盘在头上;有A”字形,是用绣花巾缠绕而成,上窄下宽,再系上各色丝绒线和彩色珠子;还有称为半月芽型的,是将三块半月牙型的银牌置于头顶上。各种头饰不胜枚举。瑶族成年男子头上戴的那顶棕黑色的马尾帽,是那些剽悍粗犷的小伙子或成年男子编制的。据说,从前有个瑶族猎手,头上缠一块长布包头,每天钻山攀岩追赶猎物,常被树枝藤刺缠住,耽误追击时间,放跑了不少野物。到了雨天,包头吸透水更变成了沉重的包袱。后来,他利用马尾编了一顶帽子,既轻,又光滑,能防湿,又耐用,适合上山打猎。于是,人们都喜欢这种“马尾帽”,先用木头做一个头大的模型,打磨光滑,在中间凿个洞,减轻重量。编织时,编者坐在凳子上,模型放在两个膝头上,左手扶着模型,右手拿着穿着马尾的针,精心的一针一线地编制。编一顶“马尾帽”,需要七、八天时间。最快也得四、五天才能完成。虽很费工时,但也可说是一劳永逸,因为一顶“马尾帽”至少也可戴五、六年。瑶家男子最喜爱“马尾帽”,因为他是瑶家男子聪明、勤劳、智慧、的象征。成年男子不戴“马尾帽”,姑娘瞧不起,众人看不惯。因此男子必须千方百计地学会编制“马尾帽”,实在不会编的,也要请人编一顶来戴。

    服饰美丽也是瑶族文化的最大特点之一。瑶族的纺织印染早为史籍记载。宋代“瑶斑布”就颇有名气。瑶族的桃花、刺绣也是自古有名,史籍也多有记载。他们的五色衣服、斑衣花裙,多是靠桃花刺绣制成的。历史上,由于瑶族蜡染工艺的历史悠久,因而,瑶族曾有“花衣斑斓”的记载。现在,每逢节日或喜庆活动,他们就会穿起自己最漂亮的花衣,参加各种活动。